去年9月,我國科研人員在珠峰東絨布冰川6212米處,成功采集到須彌扇葉芥的種子,刷新了我國植物種子采集的最高海拔紀錄。
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機構的趙新全科研團隊憑借“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保護與再野化實踐”項目,獲得“保爾森獎”自然守護類優勝獎。
在退化泥炭沼澤中,水位降低將泥炭沼澤土壤剖面劃分為環境差異的三層:表層有氧層、深層厭氧層和有氧厭氧過渡層。
有“地球第三極”和“世界屋脊”之譽的青藏高原,其東北部是什么時候快速隆升到如今的海拔高度?隆升過程對生態環境有何影響?這些學術議題長期以來備受科學家關注。
該項創新工作提出了基于孢粉的定量重建海拔的植被新指標,為探索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研究開拓了新視野,有力地推動了孢粉學科的發展。
記者7日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,青海省基礎測繪院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過專家評議、現場答辯、實地考察等環節,成功通過“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”省級認定。
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的最新研究發現,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,近40年來,青藏高原湖泊的結冰時間普遍推遲、融冰時間提前、封凍時長縮短等特征表現明顯。
五柳先生筆下的田園風光,如今在河南內鄉縣、四川甘孜州理塘縣和白玉縣等地,已化為一幅脫貧致富的實景圖。
記者29日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,由該廳啟動的疫情防控應急科研專項“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”取得關鍵性成果。
11月23日,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場跨學科學術交流“氣候變化與碳循環”主題交流活動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形式召開。
近些年監測顯示,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冬季湖面結冰期水位出現顯著上漲,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?會有什么影響?
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瓦里關山山頂,矗立著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(以下簡稱瓦里關中國大氣本底臺)。
一排排風電機組整齊列陣迎風旋轉,蔚然壯觀;上萬塊定日鏡和吸熱塔構成超級鏡子發電站,耀眼且震撼……昔日荒涼的“不毛之地”,如今搖身一變,成為了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沃土。
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響應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,對流域氣候系統穩定、水資源保障、生物多樣性保護、生態系統安全具有重要影響。